御美妍診所 Facebook 御美妍診所 Youtube 頻道 御美妍診所 Instagram

高血脂初期症狀有哪些?8 種健康警訊千萬不可輕忽!

高血脂這個看似常見的健康名詞,其實早已悄悄潛伏在許多人的生活中,卻往往被我們忽略。它不像感冒那樣會馬上發燒流鼻水,也不像胃痛那樣讓你馬上彎腰喊痛,但正是因為這樣的「無聲無息」,才更容易讓人掉以輕心。

其實,高血脂在初期就可能透過一些小小的身體變化發出警訊,只是我們往往不以為意,把疲倦、頭暈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,歸咎於壓力大、睡不好。

這篇文章要帶你認識 8 種高血脂初期的健康警訊,這些徵兆也許就在你我身邊,千萬別再忽略,從現在開始,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關心與覺察。

高血脂是什麼?

高血脂,簡單來說,就是指血液中的脂肪(主要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)濃度過高的情況。當血液裡的脂肪濃度異常升高,會在血管內壁形成堆積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動脈硬化,進一步引發心臟病、中風等重大疾病,因此是一種不可輕忽的慢性疾病。

血脂主要包括三種指標:

  • 總膽固醇(Total Cholesterol)
  •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,俗稱壞膽固醇)
  •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,俗稱好膽固醇)
  • 三酸甘油脂(Triglycerides)

當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過高,而好膽固醇偏低時,就會被診斷為高血脂症。這種情況常見於飲食不均衡、缺乏運動、肥胖、吸菸、過度飲酒,或是有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的人身上。

高血脂本身不會有明顯症狀,因此又被稱為「無聲殺手」,許多人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異常。因此,定期驗血、早期發現與積極改善生活方式,是預防與控制高血脂的關鍵。

高血脂形成原因有哪些?

高血脂的形成原因其實和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、飲食方式,以及身體的代謝功能息息相關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的高血脂形成原因:

飲食過於油膩、高脂高糖

長期攝取過多飽和脂肪(如紅肉、油炸食物、奶油、動物內臟)、反式脂肪(如加工糕點、速食)、以及高糖食物,會導致體內「壞膽固醇(LDL)」增加、「好膽固醇(HDL)」下降,進而提高血脂濃度。

缺乏運動

運動有助於提升好膽固醇、降低壞膽固醇,促進脂肪代謝。如果久坐少動,脂肪容易堆積,身體代謝變慢,血液中的脂肪也更難被分解和排出。

體重過重或肥胖

肥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(Triglycerides)和壞膽固醇的濃度,同時降低好膽固醇,是高血脂的高風險族群。

抽菸與酗酒

吸菸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,降低好膽固醇,增加壞膽固醇堆積;而飲酒過量,尤其是啤酒與烈酒,會使肝臟脂肪合成增加,導致血脂異常。

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

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或睡眠品質不佳,會影響荷爾蒙與代謝,讓血脂容易失衡,特別是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升高時,血糖和血脂會跟著上升。

遺傳因素

有些人天生基因中就有脂質代謝異常的傾向,像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,可能從年輕就會有血脂異常的問題,即使生活習慣良好也會受影響。

慢性疾病

像是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腎臟病、肝臟疾病等,這些疾病都可能干擾脂肪代謝,導致血脂升高。

某些藥物影響

例如類固醇、避孕藥、某些降壓藥或精神科藥物,也有可能引起血脂異常。

怎樣算高血脂?

「高血脂」指的是血液中脂肪(特別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)濃度過高,這種情況若未控制,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中風等風險。那麼「怎樣才算是高血脂呢?」根據醫學標準,主要會透過抽血檢查來判斷幾個關鍵指標是否異常:

高血脂的判定標準(以空腹血液檢查為主)

總膽固醇(Total Cholesterol)

  • 正常值:< 200 mg/dL
  • 若超過 240 mg/dL,則屬於高血脂

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,俗稱壞膽固醇)

  • 正常值:< 130 mg/dL
  • 若超過 160 mg/dL,為偏高;超過 190 mg/dL 為高風險

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,俗稱好膽固醇)

  • 男性正常值:> 40 mg/dL
  • 女性正常值:> 50 mg/dL
  • 若過低(如低於 40 mg/dL),也是一種風險指標

三酸甘油脂(Triglycerides)

  • 正常值:< 150 mg/dL
  • 若超過 200 mg/dL,屬於偏高;超過 500 mg/dL 可能會引發胰臟炎

什麼情況要注意檢查?

  • 家族有高血脂或心血管病史
  • 體重過重或肥胖
  • 缺乏運動
  • 飲食油膩、愛吃甜食
  • 抽菸或長期飲酒
  • 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

小提醒:

即使你外表看起來瘦、不常吃油,也不代表不會有高血脂,因為高血脂沒有明顯症狀,很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。因此建議每年定期檢查血脂,特別是年過 35 歲後。

高血脂初期症狀有哪些?

高血脂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常被稱為「沉默的殺手」。然而,若持續未控制,血脂異常會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,以下是 可能出現的 8 種高血脂初期症狀或警訊,不可輕忽:

容易疲倦、沒精神

血液中脂質濃度高會影響血液循環與氧氣輸送,導致大腦與肌肉供氧不足,使人常感疲倦、頭昏腦脹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
頭暈或頭痛

血脂過高會影響腦部血管健康,有時會引起輕微的頭痛或暈眩,尤其在熬夜、壓力大或天氣變化時更明顯。

視力模糊

高血脂可能導致眼底血管阻塞,造成視線短暫模糊或眼睛疲勞,長期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。

胸悶、心悸或心跳不穩

血脂過高會導致血管粥樣硬化,使心臟負擔加重,可能出現心悸、心跳加快、胸悶等不適。

四肢冰冷、麻木

由於血液循環受阻,手腳末端可能感到冰冷、發麻,特別是在久坐或早晨起床時較明顯。

體重上升或脂肪堆積

體脂肪特別集中於腹部者,要留意是否已有脂肪代謝異常的情況,這也是高血脂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
皮膚出現黃疣(黃色瘤)

這是脂肪堆積於皮膚表層形成的小黃點,常見於眼皮、手肘、膝蓋、手背等部位,是高膽固醇的明顯警訊。

夜間抽筋或小腿痠痛

下肢血液循環變差,容易在夜間出現抽筋或痠痛感,這也可能是血脂異常導致血管阻塞的初期表現。


小提醒:

高血脂初期多數人無自覺,因此建議 35 歲以上者、或有家族病史、肥胖、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風險族群,應定期抽血檢查,提早發現與控制,避免演變成動脈硬化、心肌梗塞、中風等嚴重疾病。

高血脂會引發那些疾病產生?

高血脂會引發多種嚴重疾病,尤其是與心血管相關的問題,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併發症或疾病:

動脈粥樣硬化

高血脂會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與脂肪沉積在血管壁,形成斑塊,進而引起動脈硬化,讓血管變得狹窄、彈性變差,增加阻塞的風險。

冠心病(冠狀動脈心臟病)

動脈粥樣硬化若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,可能導致心肌缺氧,引發心絞痛、心肌梗塞,甚至猝死。

中風(腦中風 / 腦梗塞 / 腦出血)

高血脂造成的血管堵塞或破裂若發生在腦部,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或出血,引發中風,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或癱瘓。

高血壓

血管內壁因脂質沉積變得狹窄,血液流動受阻,造成血壓升高。長期高血壓又會進一步傷害血管,加速心腦血管病變。

周邊動脈疾病

高血脂也會影響四肢(尤其是下肢)的動脈循環,造成腿部疼痛、走路困難,嚴重時可能導致潰瘍、壞死。

慢性腎臟病

血脂異常會影響腎臟微血管健康,增加腎功能惡化的風險,特別是與高血壓、糖尿病合併時更易導致腎臟損傷。

脂肪肝與肝炎

過多的血脂可能轉化為肝臟脂肪,導致脂肪肝,進一步可能引起脂肪性肝炎、肝纖維化,甚至肝硬化。

高血脂和高膽固醇一樣嗎?

「高血脂」和「高膽固醇」有關聯,但不完全一樣,以下詳細說明:

高血脂是大範圍的代謝問題

「高血脂」指的是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過高,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的脂質:

  • 總膽固醇(Total Cholesterol)
  •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,俗稱壞膽固醇)
  • 三酸甘油酯(Triglycerides)
  •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,俗稱好膽固醇)

只要其中一項或多項超標,就可以被診斷為「高血脂」。

高膽固醇是高血脂的一種

「高膽固醇」則是指「血液中膽固醇過高」,是高血脂的一種表現形式。最常見的是:

  • 壞膽固醇(LDL-C)升高 ➜ 會增加動脈硬化、中風、心肌梗塞風險。
  • 有時也包括總膽固醇過高
「高血脂」與「高膽固醇」比較表
項目高血脂高膽固醇
定義血脂類(膽固醇、三酸甘油脂等)過高血中膽固醇過高(多指 LDL)
包含範圍廣(膽固醇、三酸甘油脂)較窄(主要是膽固醇)
是否相關包含高膽固醇不包含全部高血脂情況

如何預防高血脂?

預防高血脂,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健康的選擇,從飲食、運動到生活習慣,全面照顧自己的身體。以下是幾個有效預防高血脂的方法:

均衡飲食,少油少糖

  •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,例如少吃炸物、奶油、肥肉、加工食品(如香腸、培根)。
  • 增加攝取富含「好油」的食物,如橄欖油、酪梨、堅果、深海魚(鯖魚、鮭魚)。
  •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豆類,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(LDL)。
  • 避免過多糖分與精緻澱粉,如含糖飲料、蛋糕、白麵包。

養成規律運動習慣

  • 建議每週至少運動 150 分鐘(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)。
  • 運動能提高好膽固醇(HDL),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,幫助血脂穩定。
  • 不一定要去健身房,日常快走、爬樓梯也很有幫助。

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

  • 體重過重與肥胖是高血脂的高風險因子,特別是腹部肥胖。
  • 控制體重不只是外表問題,更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步驟。

戒菸與限酒

  • 吸菸會降低好膽固醇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  • 酒精攝取過多會導致三酸甘油脂上升,建議每日飲酒量控制在適當範圍(女性不超過 1 杯,男性不超過 2 杯)。

定期健康檢查

  • 即使沒有症狀,也建議每年抽血檢查血脂(包括總膽固醇、HDL、LDL、三酸甘油脂)。
  • 早期發現血脂異常,可以及時調整生活方式或接受醫師建議治療。

調整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

  • 壓力過大會導致荷爾蒙變化,間接影響脂肪代謝。
  • 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規律也會影響代謝功能。

預防高血脂不需要激烈改變,只要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,累積健康的選擇。每天吃得清淡一點、多動一點、心情放鬆一點,你的血脂就會乖乖的,不再偷偷傷害你的身體。

如果你已經有家族史或其他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壓),更應該主動管理血脂,和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健康策略。早一步預防,晚十年保養心血管!

高血脂飲食禁忌有哪些?

高血脂飲食禁忌主要是為了避免攝取過多飽和脂肪、膽固醇和精製糖分,幫助控制血脂、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。以下是高血脂患者應避免或限制的食物種類:

高飽和脂肪食物

飽和脂肪會提高壞膽固醇(LDL)水平,建議避免:

  • 肥肉、五花肉、豬油、牛油
  • 動物內臟(如肝、腎、腸)
  • 加工肉品(培根、香腸、火腿)
  • 全脂乳製品(全脂牛奶、奶油、起司)

反式脂肪食物

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更容易升高壞膽固醇,應完全避免:

  • 人造奶油(瑪琪琳)
  • 油炸食品(炸雞、薯條、甜甜圈)
  • 市售糕點與餅乾(特別是酥皮點心)

高膽固醇食物

雖然近年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血中膽固醇影響有限,但對於高血脂患者仍建議適度控制:

  • 蛋黃(每日不超過 1 顆為宜)
  • 魚卵、蟹黃、蝦膏
  • 動物肝臟等內臟類

高糖分與精製碳水化合物

過多糖分會促進血脂異常,應限制:

  • 含糖飲料(手搖飲、汽水)
  • 精緻甜點(蛋糕、冰淇淋)
  • 白飯、白麵包、白麵條(可改選全穀類)

酒精

過量酒精會導致三酸甘油脂上升,建議:

  • 限制飲酒或完全戒酒
  • 若飲酒,男性每日不超過 2 杯,女性不超過 1 杯

建議改吃的食物

  • 高纖食物(燕麥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)
  • 好油脂(橄欖油、堅果、酪梨、深海魚類)
  • 低脂乳品(低脂牛奶、優格)
  • 全穀類(糙米、全麥麵包)

高血脂看哪一科?

高血脂通常建議掛號以下幾個科別:

家醫科(家庭醫學科)

  • 適合做初步檢查與健康管理。
  • 醫師會評估你的膽固醇指數、生活習慣,並可安排進一步檢查或轉診。

新陳代謝科(代謝內分泌科)

  • 專門處理血脂、血糖、賀爾蒙等代謝異常。
  • 若你的血脂問題比較嚴重、合併糖尿病或肥胖,建議直接看這一科。

心臟內科

  • 當高血脂已導致動脈硬化、心絞痛或心血管疾病時,可看心臟科。
  • 醫師會針對心血管風險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。

內科(一般內科)

  • 如果不確定該掛哪一科,先從一般內科開始評估也可以,之後再由醫師轉診更專門的科別。

高血脂常見問題

Loader image

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(如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)含量過高,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不完全一樣。高膽固醇是高血脂的一種,高血脂還包含三酸甘油脂升高等其他脂質異常。

大多數人無明顯症狀,部分人可能出現頭暈、胸悶、疲倦、視力模糊或眼周出現黃色斑塊。

透過抽血檢測血脂四項,包括總膽固醇HDL(好膽固醇)LDL(壞膽固醇)三酸甘油脂

一般定義為:

  • 總膽固醇 > 200 mg/dL
  • LDL > 130 mg/dL
  • 三酸甘油脂 > 150 mg/dL
  • HDL < 40 mg/dL(男性)或 < 50 mg/dL(女性)

可能引發:

  • 冠心病
  • 心肌梗塞
  • 中風
  • 動脈硬化
  • 脂肪肝

包括飲食高油高糖、缺乏運動、遺傳、肥胖、壓力大、抽菸飲酒、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甲狀腺機能低下)。

建議看新陳代謝科、家醫科、心臟內科或內科。

分為非藥物與藥物治療:

  • 非藥物:改善飲食、運動、減重、戒菸
  • 藥物:降脂藥如 Statin、貝特類、菸鹼酸等,需醫師評估使用

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,有機會將血脂恢復正常。但若有家族病史,可能需長期控制。

避免油炸、高脂、高糖食物,多攝取蔬果、全穀類、深海魚及植物性油脂。

例如:燕麥、大蒜、綠茶、亞麻仁籽、魚油、橄欖油等,皆有輔助降血脂效果。

有遺傳傾向,若家族中有高血脂病史,建議定期檢查血脂。

建議每年檢查一次;高風險族群(如三高、家族史)應每6個月檢查。

視個人情況而定,有些人經改善生活習慣即可停藥,有些人則需長期服藥控制。

高血脂初期症狀有哪些?8 種健康警訊千萬不可輕忽! 御美妍診所提醒您
治療後效果會依個人體質、生活作息而有所不同,需以醫師親自專業評估說明為準。本篇文章以介紹醫療新知與衛教宣導為主要目的,非為廣告內容。